服务热线:13231822568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9博体育:北京园林_王府

时间:2024-04-24 00:46:18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虽然中国最丰富、最独特的园林文化在南方,但北方的园林也不在少数。尤其自15世纪以来,北京再次成为首都,皇室和大量随从归来,这里不仅需要王府,还需要园林。在不同领域新兴的民族特点和创造性活动要求为传统的园林设计搭配合适的环境。其实在很多方面,北京园林内外都是仿照江南园林而建,只是有些更大,因为江南的人口更密集。新的首都能够提供更多空间,所以北京很多不是农村的地方也都是碧绿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至今。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基本不变,只是后来根据不同的要求,很多地方改成了其他用途。

  17 世纪末18 世纪初,在颇有作为的满族皇帝的统治下,北京得以复兴,建起了很多新建筑,不仅有寺庙和宫殿,还有公园和园林。由于缺乏资料记载,经常难以分清楚某个园林初建于明朝还是康熙或乾隆年间。有些园林建于15世纪,但在乾隆时期或后来曾经修复过。比如,有几座清代王府的基础是已经部分摧毁或衰败的明代建筑,一些园林一直保存至今。清代王公贵族的住所占据了北京的北部和西部,但他们的府邸很难一眼就找准,因为它们隐藏于高墙之间,连树都很难看到。只有进入这些地方或从高处观察,才能完全看到原本是黄沙的城市中的绿洲。王府自然形成了一个等级,介于皇家园林和更为朴素的附属于富人住宅的园林之间,而皇家园林和富人的私家园林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消失了9博体育。北京的园林并未完全消失,还有很多其他的园林,包括私人的和公共的,现在属于社团、协会,或官方机构。但我们并非要在这迷宫一样的城市中找出所有现存的园林。

  如果仔细参观而非走马观花,会发现北京是一座园林城市;但由于历史的戏剧性变化,许多装饰背景发生了改变。在出发去参观一座经历衰落但部分保留的皇家园林之前,先来简要地了解一下几座王府和私家园林,以对其特色布局和美景有些概念。25年前,我曾有幸参观并拍摄其中最好的一些:礼王府、睿王府、成王府、醇王府(又称老七爷府)、七爷府(又称新醇王府)、恭王府和涛贝勒府。前三个是最古老的,始于清代皇帝的第一代亲王,其他的要晚一些。这些王府共有20个院子,前院一般用来举行仪式,后院则是居住区,还包括大小不同的园林,里边有小一些的建筑和亭子,用于赏景、冥想,进行文学艺术活动。一些地方像公园一样还有山、洞穴、水塘和水渠。

  因为我们的兴趣主要在于园林而非建筑,游览成王府和恭王府,我们将最为受益,尽管20世纪20年代初,这些府邸绝非保存最完好的亲王府邸。现在,成王府大概已经被完全破坏了。成王府最初建于16世纪,当时是万历皇帝的亲信大臣李梁的府邸,19世纪上半叶,新主人成亲王进行了改造,他多年担任顺天府府尹。然而,成王府最后一次短暂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是因为成亲王的大儿子是个声名狼藉的败家子,整日吸,最后不得不全家都搬了出去。自此,成王府似乎就被废弃了,慢慢衰败下来。

  成王府的正门并不是同类建筑中最为宏伟的,但同样由古树遮蔽,门外守卫着一对庄严的石狮。门厅里曾放置着旗、戟、鼓以及其他守卫所用的器具,在礼王府的门厅中还可以看到。穿过门厅及一些开放的庭院,就来到了银安殿。这是会客场所,仍有原本美丽的殿顶装饰和壁画痕迹,但没有任何家具及配件。银安殿后面,再穿过一个庭院,是神殿。这是成王府中最宏伟壮丽的建筑,用于举办拜祭祖先及其他家庭仪式。若继续沿着主轴及其横轴前进,就会慢慢走到居住区。居住区显得更为温馨一些,尤其是那些绿树掩映中的住所。

  很多住所仍挂着牌匾,展示其原来的用途,有时可以从中看出其流露的世界观。先看一下来声阁,是专门用于作诗的。这里的气氛不再能启发灵感,因为从敞开的门看去,里面杂草丛生。从这里可以进到另一个被废弃的小院子,无人打扰,美景不再。院子里有一棵大柳树、几株小刺槐,还有一些自发生长的植物,树根经由平台石阶,一直延伸到堂前(用于养花)的雕花石盆中。这座“为善最乐堂”位于平台上,四周栏杆环绕。

  经由侧门,进入居住区中间公园一样的大花园。其中间位置是一片大水塘,柳树倾斜至水面,水上曾倒映出精致楼阁的影子。但这已成为过去,从遥远的夏天存活至今的只有塘底石缝间努力向上生长的野草、木槿和鸢尾花。到处都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只有山水和楼阁赋予这片土地些微浪漫景致。这里有跨绛亭、朝爽阁、点春堂,其他建筑的名字也富于想象力,屋顶宛如漂浮,格子门窗通风透光,栏杆似乎将其与变化的环境自然连接。有几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支柱和屋顶都腐朽了,长满了苔藓。但如果用心去感受,不难想象出缺失的部分,想象出横跨水塘的桥上有一座亭子,倒影映于水面。这个亭子有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名字——跨绛亭。亭子弧形的顶和桥上的位置使人产生漂浮于空中之感,但毫无疑问的是,其倒影比建筑本身更像彩虹。花园远处的西仙楼是个剧院,楼高两层,有一个伸出来的露台,“仙子”在露台上吟唱,底层平台上演出其他场景。我去游览的时候,草木和建筑都疏于照料,但在这里仍能发现美丽的梓树、合欢、槐树、垂柳,以及一些矮小的牡丹等花木。水塘中水量充足时,无疑这些植物都健康水灵,但在北京,无论这里还是其他任何地方,这种成片的花木都不会像在苏州园林中那般迷人;这里的山石也不像在南方地区那样丰富,可能是因为长途运输抬高了它们的身价。成王府中只有一座小假山,安放在泉水边作为洞穴。旁边有一座漱玉亭,可能表示泉水像玉一样清澈洁净。

  19世纪末期,恭王府处于全盛时期。当时在北京,满族王爷们的所有府邸中,恭王府是规模最大、最雄伟的。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其中的花园富丽堂皇。18世纪末期,恭王府的主人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和珅,他在这里一直住到1799年失宠被迫自杀。相传,他府邸某些地方的华丽程度、艺术装饰可能足以与皇宫相媲美(这加速了和珅倒台),但这方面似乎丝毫没有保留下来。和珅死的时候,财产被没收,恭王府被赐予乾隆皇帝的十七子庆郡王,后来被他的儿子所继承。此后,1849年,恭王府被收归国有,但两年后,又被赐予道光皇帝的十六子恭亲王奕䜣。我们知道,19世纪中期以后风雨飘摇的几十年间,奕䜣是中国最重要的官方代表,1860年悲惨的战争之后,受命与欧洲列强进行艰难的谈判。

  恭亲王是个业余的建筑及园林爱好者,正是由于他精力充沛,经过精心筹划,恭王府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和壮丽。1898年恭亲王去世后,建筑及花园的维护工作几乎停滞了,但恭王府至今仍大致保存完好。部分宫殿原为这个家庭的年轻人——恭亲王的孙子溥伟和溥儒使用,20世纪30年代末,全部卖给了北京辅仁大学。不应忘记的是,溥儒是位著名画家,他尽力保持恭王府原有的尊贵和魅力,不时举办招待会和游园会,邀请东西方游客参加。

  没有必要仔细探究整座建筑,或其南半部分的结构。其中有些可能源自和珅时期,但至今为止尚未有人仔细考察过其年代。无论如何,规划是统一的,而且就是典型的中国宫殿构造。恭王府整体朝南,有三条平行的主轴,每条主轴都包含六处庭院,这些庭院是前后相连的,四周是宫殿和长廊。南部这片整齐的建筑以一道长长的两层楼为终结点,其开放式长廊实际上构成了背景。其后就是花园,同样分为三部分,但并不像南部建筑那样对称分布。

  这座花园明显原本是由恭亲王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十几年间设计的,但其形制严格遵循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构造原则。因此,其如画的美感和令人惊叹的装饰胜于其他对山水的精心开发,水可以变干,但山仍然屹立,传达出曾遍布于此的浪漫气息。

  这里我要对1922年至1930年间拍的照片做一些说明,因为很多地方此后就消失或改变了,但当时还保持着原貌。

  花园中间部分的主入口是个仿西式的大门,上面却是中文题词“静含太古”,令人惊讶。走进去后,迎面看到的是宏伟的假山,其中一座像高大的大门,顶上横放着一块石头。这种设计十分大胆,同时巧妙地将光和投在柔软的深绿色背景上的影子进行了配置。

  在第一座大庭院的入口处,有一片水塘和一道给水沟,四周是粗糙自然的石块,其中一些石块也用作台阶。水塘被柳树和皂角树(这座花园里有很多皂角树)所掩映,但由于水干了,树也显得无精打采。水塘后面的石台上,是一道长长的、带有凸出游廊的楼阁,称为安善堂。它东西两侧都有倾斜的长廊,就像伸出两条臂膀,由此与南北方向的侧廊相连。当树影倒映在水中,随水波起伏荡漾,立柱间光影摇曳,景致必定美不胜收。其后的院子稍大,周围只有开放式长廊,与前院的长廊相平行。西侧的长廊更长更完整,我们一会儿马上回来讲。北面中间是一座高山,这是恭王府的最高处,由中空嶙峋的石头构成。山前是一道曾经蜿蜒曲折的小溪。山间有一个无法绕开的洞穴,两侧都是弯曲的水道通向远处,那里有倾斜的长廊通往山顶背后的开放式楼阁。这座山叫作滴翠岩,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山顶有一个容器,需要时会用桶装满水,水从这个容器中流淌而出,流入洞穴中,并由此流入山前的小水塘中。这个洞穴叫作秘云洞,是花园中最神奇的景致之一。山顶上的平台叫作邀月台,构成花园中的浪漫顶峰。

  从这中间部分再往北,有另一个稍小的院子,大部分被一座高大建筑所占据,部分围绕着粗略堆砌的岩石。其装饰与前面提到的那些大致相同,只是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花园东部南侧有一个专门的入口,大部分被戏楼所占据。大戏楼包括几个小部分,其间有更小的院子。这些建筑与花园主体没有直接关系,但在这里,跟在成王府及皇家夏宫中一样,戏楼是相当重要的地方。东部最漂亮的装饰是古柳下的八角亭。

  花园西部的大部分是一片矩形的大水塘,尽管如今已经干涸,但仍可感受到其宽广。要装满这个大水塘一定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水不能从附近的河流湖泊中引来,而是从附近的泉水中抽出,地下水道将这眼泉与这个水塘连起。借助于传统的水车,缓慢地一直转,将水运出。由于塘底没有铺石,草及其他植物在水底扎根,所以这里的水需要经常补充。

  水塘边上有几层粗糙的石块,部分露出水面,形成一种简单的平台或者台阶,通向水塘沿岸的长廊。在一些地方,柳树扎根于石块当中,树干倾斜在水面上。另一侧,高大的臭椿树在长廊上方舒展枝叶。就这样,树和建筑搭配水和石头,营造出连续变化的构图。有特色的一点是,两条长廊其中一条称为诗画舫,给人坐船航行的感觉。这里有时会展出书法绘画。

  水池中间的石头上有一个很高的平台,其上有一个敞廊名为观鱼台。观鱼台不与水岸相连,只能划船到达。同许多皇家园林一样,观鱼台高出水面倒映于水上,如今这样的画面只能想象了。水塘的另一端有一组形状奇特的石头,部分浸在水中。北岸边一个稍大的用于居住的厅前有一个小果园。就是在这里,春天果树开满花的时候,艺术爱好者、画家溥儒亲王曾与中外友人举办宴会。家族中的女性也参加了这些活动。繁花满枝,各色人群在别致的亭子和长廊前走动。水面波光粼粼,春风吹响鸽哨,这里成了诗情画意的乐园。

  北京最现代的王府是建于20世纪初的涛贝勒府,它不同于恭王府里奇妙的石头造型,布局非常简单。当时的主人是新时代游历丰富、富有而且聪明的代表之一(同光绪帝一样),他希望将北京的新旧融合起来。从大门到祠堂的主要建筑是传统风格,一些院子里有大树遮阴。但他希望通过将中国的山石同仿欧式的避暑别墅和喷泉结合,使园林不同寻常。中国的山石更倾向于配合使用廉价的西式木器,精致的青铜丘比特像与质朴的石头看起来格格不入。这样的结果说明,在园林造型中使用不同来源的元素及在欧式建筑中使用奇特造型的石头非常困难。毕竟,画建筑构造轮廓图比把多变的自然形状提升为艺术表达要简单得多!

  然而,类似的混合风格在北京非常独特。一些建于19世纪末期或更晚的园林曾落入外国人手中,但却彻底保留了一贯的传统印记。这些园林的规模有限,但同样非常迷人。其中最好的一个例子是19世纪末常铸九(Chang Ching-wei,常经纬)的园林,20世纪20年代由一名意大利商人购得。园林初建的时间不得而知,但其经验丰富的设计者曾为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他的名字是桂中堂(Kuei Chung-tang,桂春),据说他曾经挪用大量皇家园林的石头和其他材料供自己使用。

  北京常铸九以前的花园。大水塘的河床上有山石、亭子和长廊,尽管看不见水,却长满了荷花。

  这或许有助于理解构成水塘和中心主题背景的石头为何如此引人注目。这些石头效果极好,丝毫不亚于皇家园林的假山,配上凉亭、桥和柱廊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画面。近年来,水源明显不足,水塘往往不满,但塘底泥土肥沃,植物依然茂盛。春天的鸢尾花和夏天的荷花继续绽放。在相对小的空间里传统元素和谐共存的例子,我想举的是北京西部老藏书家傅增湘住宅的花园,精致且富有田园风光。这个花园占了整套住宅的前院,一边连着房子,另一边则是露天长廊和住宅不同部分的通道。

  这里也有一个水塘,尽管面积不大。水塘边围着石头,上面立着一个亭子,被一棵大柳树遮挡。这里适合休息和冥想,这是整个布局的中心主题。可以注视鱼儿静静地嬉戏,欣赏平静水面上变换的倒影。其他景色出现在走廊上以及夏季用餐的房间里。这里的风景是不同的,重点是树间的空心石,有些树上覆盖着藤蔓。整个构图细节、种类丰富,每个特点都没有因过分突出而破坏整体。多样化不会令人迷惑、疲倦,一切都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愉悦氛围。

  除了上文提到的园林,北京的居住区中还有很多古老园林的重要遗迹。我们简要介绍海淀的一个花园,位于市区和颐和园中间,乾隆时期为满族、蒙古族亲王建造。由于水源充足,这里的园林即使衰落,却仍然植物茂盛。这里的艺术元素与之前提到的基本没有区别。总体来说,组成元素保持稳定,但具体的利用方式根据当地情况而有所变化。

  如前所说,近三四十年来,连住在北京的西方人都修复或改造了之前被忽略的住宅花园。科克尔先生家的小花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实际上,这个花园只有一片种着开花植物的大理石池子,但后面有个露台,顶上有座亭子,背后有扇月亮门。从这里看去,画面的焦点是一块高高的造型奇特的石头。对花园的印象不是靠测量,而是靠感觉。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以最简单的方式有效地表达出来,展示了中国园林的传统元素是如何运用到现代创作中的。


标签:园林

【产品推荐】